最新訊息

現在位置:首頁最新訊息財經資訊
2023-08-01  197

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/7正式啟動! 本文帶你了解何謂碳權交易機制?

近年來,ESG、永續發展以及實現淨零排放的議題逐漸受到關注,碳權和碳交易等相關話題也變得熱門。大家或許對於碳權還很陌生,因此在本文中,我們將帶您了解碳權的定義、碳權的需求對象,以及碳交易的執行方式。
總統蔡英文日前宣布將成立「碳交易平台」,行政院長陳建仁也宣布「臺灣碳權交易所」將在8月7日正式啟動運營,這是由證交所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的計劃。此消息引發了關於碳權的討論熱潮,同時也讓相關概念股的股價一飛沖天。
碳權交易所在做什麼


何謂碳權交易所?決定權取決於誰?

在全球邁向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下,「碳權」機制應運而生。這一機制指的是由國家政府頒布法律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,根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,每年核發碳排放配額,也就是「排碳的權利」。
 
碳權的設計理念源自碳定價的概念,通過積極測量碳排放量,我們可以使用限額與交易系統來有效地確定碳的價值,一個碳權通常等於一公噸的碳排放量。主要涉及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,所以雖然被稱為「碳」權,但碳權涵蓋了所有類型的溫室氣體排放。
 
根據碳權產生的方式不同,可分為兩種:一是透過政府強制性的總量管制與交易機制(Cap and Trade)產生;另一種是在自願性市場產生,常被企業用於進行碳抵換(Carbon Offset)。碳權指的是在碳交易市場中,國家依據法律頒布法規作為碳市場的法源依據,交易雙方可以是國家或企業所允許的碳排放量。政府依據排放總量與減碳目標,每年核發碳排放配額,採取總量管制為基礎的方式,這也是目前碳權最普遍的管制模式。


兩種主要的碳權運作方式:

總量管制與交易產生:政府會設定碳排放的總量上限,並根據不同產業分配碳排放額度,類似於企業的碳排放許可證。如果企業的碳排放超過了分配的額度,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場中購買額外的碳權,以彌補超額排放。若企業成功進行減碳措施,導致碳排放低於分配的額度,多餘的額度則可以轉換成碳權,在碳交易市場中進行拍賣,賺取利潤。
 
自願性碳市場產生:這是一種碳抵銷的概念。企業自願承擔ESG責任,希望減少或抵銷自身的碳足跡。他們通過參與不同的減碳專案,如再生能源開發、碳捕捉、造林等,向境內或國際機構申請認證,以獲得碳權。透過減碳專案計算出「減量額度」,也就是負的碳排放量,用以抵銷企業本身的碳排放。
碳權交易的運作方式

碳權交易如何進行?

碳權交易的原理是將外部的成本內部化,透過提高組織的碳排放成本來促進節能減碳。政府會限制碳排放總量與權利,在市場上需要多排碳的企業會購買碳權,而因為需要購買碳權,排放量較高的組織會面臨製造成本上升的情況。這樣的機制會促使企業積極尋求減少排碳的方法,以達到減碳的效果。
 碳權交易該如何進行

何謂碳稅跟碳費?

碳稅和碳費都是應用在釋放二氧化碳的產品或服務上,並對其徵收稅款或費用。
碳稅是根據排放量來課徵環境稅,類似於垃圾袋隨袋徵收的概念。就像製造越多垃圾,需要花費更多費用來購買垃圾袋一樣,企業在碳排放方面也要支付相應的稅款。雖然減排的具體效果無法事先確定,但碳稅的價格是明確的,不會隨著碳交易價格的波動而變動。然而,碳稅的缺點是其稅率可能是各界協商的結果,如果稅率訂得過低,將難以達到減碳的效果。
 
相較之下,碳費則是依據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來收取費用,類似於台灣隨油收取空氣污染費的模式。使用多少油,就支付相應的費用,而不是依據加油製造多少廢氣來收費。台灣計畫推行碳費制度,預計將於2024年實施。將針對大量排碳的企業收取碳費,成立氣候基金,並將收入專款專用於溫室氣體減量工作、發展低碳和負排放產業,並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。
這兩種制度的目的都是鼓勵減排和推動低碳發展,以應對氣候變化及環境保護挑戰。它們在碳減排的策略上有所不同,但都旨在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共同目標。
 

有哪些公司屬於碳權概念股?

碳權概念股涵蓋範圍廣泛,包括許多大型權值股,像是台積電和台泥,這些公司近年來都積極參與植林計畫,並握有碳權交易。另外,華紙、永豐餘等造紙公司也成為近期熱門話題,因為它們涉足碳權相關業務。另外,農林擁有全台最大的林木資產,也在碳權交易中佔有一席之地。除此之外,水力、風力發電、電動車、太陽能以及儲能相關概念股也都受到碳權話題的影響。這些公司都在積極採取措施減少碳排放,並參與碳市場的發展,以迎接永續發展的挑戰。